多产轻质油的催化裂化馏分油加氢处理与选择性催化裂化集成工艺(IHCC)共申请专利162件,已授权112件
2015年12月24~25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15年度“十条龙”科技攻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由扬子石化清江石化分公司、石科院、工程建设公司(SEI)共同承担的中国石化“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多产轻质油的催化裂化馏分油加氢处理与选择性催化裂化集成工艺(IHCC)工业应用”,经“十条龙”科技攻关领导小组批准,顺利出“龙”。
中国石化鉴定专家组认为,IHCC工艺为国际首创,对石油化工行业应对原油重质化与劣质化、促进重油资源深度和高效转化、增加轻质油品等具有重要意义。
构思立项
近年来,国内市场对石油产品的轻质化、优质化和清洁化的要求不断提高,与国内炼油企业原油供应重质化和劣质化形成矛盾。如何促进有限的重油资源深度和高效转化,是我国炼油行业的重要课题。
催化裂化技术是将劣质重油转化为轻质油的有效技术。目前,在常规催化裂化工艺和催化剂开发上,一般以增加重油单程转化率为开发目标,在加工劣质原料时,只是通过调节催化剂组成和工艺参数来增加重油转化率,干气和焦炭产率往往明显增加,降低原料轻油收率。
现有的渣油催化裂化技术主要追求重油单程转化率,现有的催化裂解技术主要追求低碳烯烃产率最大化。因此,采用单一的炼油技术容易顾此失彼,难以实现烃类的碳氢分配最佳化和石油产品最大化。
石科院针对劣质原料油的特点,在大量试验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产轻质油的催化裂化蜡油选择性加氢处理工艺与选择性催化裂化工艺集成技术(IHCC)的构思。
IHCC工艺技术理念改变了传统催化裂化过分依赖转化率来增加液体产品收率的惯性思维,从原料油分子结构水平上深度强化了催化裂化技术与加氢处理技术协同和整合,使目的产品选择性处于最佳水平,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催化裂化装置的液体产品收率,降低焦炭产率和干气产率。
一波三折
谈起IHCC工艺技术的研发,清江石化科技部副部长桂秋芬感慨万千:“这个项目真的很不容易,三年多来,石科院、SEI,还有集团公司科技部专家陈辉他们长期驻扎在这里,一起配合研发。科技部和炼油事业部领导也不时到现场指导和落实项目进度,石科院李大东院士、汪燮卿院士和SEI郭志雄设计大师不顾年事过高,多次亲自到现场指导工作。”
在参研单位的密切合作下,2013年,清江石化确定了IHCC技术实施方案,完成了工程设计与装置抽头;2014年,完成了12万吨/年催化裂化与两万吨/年FGO加氢装置改造,并从2014年6月开始石蜡基常压渣油的IHCC工业试验。
万事开头难,试验一开始就困难重重。2015年6月,IHCC装置催化剂老化器中交,在现场建起世界首套工业化催化剂的老化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老化器操作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加以改进。
老化器模块试运行前,清江石化双功能车间与石科院、SEI完成第一版催化剂老化器试运行操作规程编制。但第一次试运时,老化器加热系统还未达到设计温度就出现跳闸,系统自保。再次启动,仍然跳闸。检查电加热棒,绝缘效果没有问题;检查工艺流程,也没有问题。一时间,团队陷入了困境,试验无法进行。
为此,清江石化副总经理王毅组织相关部门商量解决方案,最后决定更改温度控制程序,修改自保值和相关参数,解决了加热系统跳闸自保的问题。
试验终于可以连续进行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催化剂的量莫名其妙地减少。团队判断催化剂有泄漏,拆开老化器的过滤器,果然发现管板泄漏,只好返厂维修。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问题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经过一个月的努力,2015年7月初,世界首套工业化催化剂老化器的顺利完成试运行,投入正常运行。这也是IHCC装置第一个正常运行的模块。
成功来之不易
“IHCC的试验很不容易,尤其是刚开始,很多设备都需要调试。”双功能车间主任王永军说,“我们每天下午都要开碰头会,研究解决当天遇到的问题,安排第二天的试验计划。从第一年装置改造,到试验结束,将近3年。”
2015年6~8月,清江石化进行了加工渣油加氢装置(VRDS)加氢重油的IHCC工业试验。团队摸索出了工业试验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考察了专用催化剂的适应性与选择性、FGO过滤系统对固体颗粒物的拦截效果,确定了联合装置多产汽油、多产液体的最佳操作条件等。11月20日,工业试验通过了集团公司科技部专家组的鉴定,国际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HCC技术诞生。
工业标定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的催化裂化工艺技术(FCC),在采用IHCC技术后,加工石蜡基常压渣油,液化气、汽油、柴油等3种高附加值产品收率,提高6个百分点;加工渣油加氢装置(VRDS)的加氢重油,液化气、汽油、柴油等3种高附加值产品收率,提高10个百分点,焦炭产率降低20%、干气产率降低40%。在多产汽油的方案中,汽油产率超过50%。
该项目还开发专用催化剂、催化剂水热预处理工业装置、FGO过滤系统等多项新技术。截至目前,该技术共申请专利162件,已授权112件。其中,申请中国发明专利97件,已授权92件,申请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8项65件,已授权20件。目前,该项目正在加快速度推广应用到相关企业。(陶炎)
标签: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