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午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中国石化此次共获12项奖励,其中4项为一等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在国家授奖标准提高、授奖数量减少的形势下,中国石化2014年获奖数量远超历史水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成绩斐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石化的一位一线工人--江苏油田分公司高级技师田明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登上了国家科学技术最高领奖台。
此次中国石化斩获4项一等奖。一是“元坝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高效勘探及关键技术”,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由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共同完成;二是“西北油田超深井超稠油开采”项目,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由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等共同完成;三是“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由中国石化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参加完成;四是“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由中国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参加完成。
元坝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高效勘探及关键技术指导了我国首个超深高含硫生物礁大气田、我国第二大酸性气田——元坝气田的发现,证实了我国7000米以下油气勘探的巨大潜力,是继我国首个特大型整装海相高含硫气田--普光气田建成投产后,在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方面取得的又一成果。元坝气田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194亿方,气藏平均埋深约6700米,具有超深、高温、高含硫、多压力系统、气水关系复杂等特点,是世界上罕见的超深高含硫生物礁气田,也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气田之一。2014年12月元坝一期17亿方净化气产能已正式投产,预计2015年底将累计建成产能34亿方,这对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缓解国内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加快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黏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项目国内首次系统攻克了塔河油田超深超稠油开采世界级难题, “盘活”了塔里木盆地数十亿吨储量,也为辽河油田等国内外同类油藏的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借鉴。世界稠油资源占总油气资源量的53%,因其开采技术难度大、成本高,目前动用有限。塔河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3.3亿吨,其中超稠油储量达7.5亿吨,有效开采超稠油是实现国家西部能源战略的重要支撑。超稠油具有“两超三高”的特点,即超深(埋藏深度5300-7000m )、超稠、高盐、高硫化氢、高含沥青质,常温状态下呈沥青状,从地层流入井筒上升到3000米左右后就失去流动能力,无法采出,国内外无成熟技术可借鉴。中国石化用3年时间(2008年-2011年)攻克了这一难题,实现和加快了超深井超稠油的高效开采,目前塔河油田原油年产量已经超过700万吨。同时,项目绿色环保,深度脱硫及自循环硫磺回收技术使硫回收率高达99.95%,实现了硫化氢零排放全回收,保障了塔里木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人身安全。
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提升了我国重要压力容器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已在石化、化工、燃气等领域广泛应用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压力容器等承压类特种设备广泛用于石化、化工、电力、冶金、燃气及国防军工领域,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近年来压力容器逐渐向高温、深冷、复杂介质腐蚀等极端服役条件,超大直径、超大壁厚、超大容积等极端尺度方向发展,传统设计制造与维护技术面临严峻挑战。项目团队历时近十年攻关攻克了这一难题,据不完全统计,技术成果已在中国石化南化公司、镇海炼化、扬子石化等40多家大型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等企业,500多套装置、8000多台压力容器上应用,为我国千万吨炼油、LNG集输、大型煤化工、战略石油储备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长寿命、高可靠性的重大装备,保障了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通过推广应用,近三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约32.8亿元,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为显著。
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为连接煤化工与石油化工提供了技术途径,对我国实施石油替代攻略、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石,其传统生产技术强烈地依赖于石油资源。如今石油资源的匮乏和供需矛盾日渐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而我国煤炭资源则相对丰富,发展以煤为原料制取石油类产品的煤化工技术,实施石油替代战略,是关系到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能源安全的重大课题。该技术项目攻克了与催化剂和工艺技术相关的一系列科学难题,掌握了煤制烯烃的关键核心技术甲醇制烯烃,实现了我国甲醇制烯烃核心技术及工业应用“零”的突破,成功连接了煤化工与石油化工。
中国石化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工作。董事长傅成玉在中国石化2014年科技进步工作视频会议上强调,中国石化要加快转型发展、实现产业升级、打造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中国石化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这对公司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挑战、打造长远竞争力、实现世界一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目前,公司拥有8家直属研究院、10家分院,形成“一个整体、四个平台、统一计划、集成开发”的科技创新体制,形成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战略新兴技术四大技术平台,并建立了日益紧密的产销研、产学研结合机制。
近年来中国石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截至2014年底,中国石化累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432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6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64项;累计获专利奖77项,其中金奖17项,优秀奖60项。
闵恩泽先生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闵恩泽先生因解决了困扰我国数十年的硅铝小球催化剂在干燥过程中破损的难题,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是我国德高望重的著名科学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石化科技界的泰斗,是我国炼油催化技术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目前,全国共有25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闵恩泽院士是其中之一。
普光气田安全高效开发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03年,中国石化在川东北发现了普光气田,气田已探明储量4122亿方,这一勘探成果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普光气田“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普光气田是中国迄今探明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整装海相高含硫气田,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川气东送”工程的主供气源。投产后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至目前外输天然气累计超300亿方,年产量超过100亿方,可满足4000万户居民一年日常生活用气需要,为长江沿线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清洁能源。
标签:
相关信息